近日,一場加拿大房地產項目的媒體推介會在北京金寶街舉行,兩座位於溫哥華市中心的豪宅將在中國北京、上海、南京等地公開銷售。組織者對銷售前景頗為樂觀。而一擲千金的中國人海外購房豪舉,也不禁令人嘆為觀止。
現在,美國、加拿大、英國、澳大利亞、新加坡、日本等地到處可見中國投資客的身影。
在美國,像紐約曼哈頓的美國鈔票公司大樓和華爾街的AIG培訓中心大樓等都落入中國買家手中。在英國,據調查顯示,中國買家近兩個月在倫敦花費了1.2 億英鎊,在金絲雀碼頭新建住房的購買者中,有1/3來自中國大陸和香港。在新加坡,中國大陸的購房者已成為私宅第一外籍買家。在日本,連普通日本人都不敢輕易問津的高價地段,中國買家卻屢屢上演一擲千金的豪舉。
走出去,能否“海闊天空”
次貸危機之後,國外房價大幅下跌,去國外買房的性價比高,而且很多國家實施了誘人的購房政策。如西班牙的購房退稅法案規定,2011年1 月1日以前購買的房產享受購房優惠政策,政府每年用退稅方式返還房屋產權人每年還款額度的15%,在西班牙中國城特別投資區實施“買房全家得綠卡”政策;在美國,中國人買房只需有合法簽證即可,不需綠卡,也不用支付仲介費;澳大利亞的銀行還可以為外國人提供高達70%的購房貸款,澳大利亞購房人可獲得房產和土地的永久所有權,在房屋轉手時免收房產增值稅。
從國內現狀來看,一位投資者稱,在政策打壓下,國內樓市升值空間有限,國外一些城市,無論是出租回報還是升值空間都比較開闊。同時,通過買房進行境內、境外資產“換籌”,不僅是應對通脹的好途徑,還能使個人資產結構更加穩健。人民幣兌美元5年內累計升值了22%,海外貸款的還款壓力也持續降低。
買房有風險,投資需謹慎
國內政策的擠出效應和海外投資的有效回報,使得去國外買房子看上去很美,但事實上並不是“風光無限好”。
據媒體稱,在美國買房,每年要繳納房屋價值1%到2%的房地產稅,如用作出租,還要繳納租金的5%到10%作為管理費。在法國,銀行一般不會貸款給外籍人士。業內人士提醒海外購房人,要很好地了解當前的海外投資市場,不能用中國式的思維去操作,海外房產市場比較成熟,對利潤過高的預期是不切實際的。
一位美國洛杉磯地區的房地產經紀人認為,數量巨大的中國買家短時間內涌入外國,很多是投機行為,會觸及到當地居民的利益,使他國重新制定購房政策,比如巴西限制外國人買地新法令規定,外國人購買超過100公頃土地,必須由巴西國會批准通過,不能超過每個鄉鎮可用土地的25%。
來源:人民日報海外版